天氣寒冷,禦寒衣物傾巢而出,當中多少用了動物毛製造?答案或令你驚訝。
動物權益組織「動物地球」創辦人黃繼仁對毛製品十分反感,去年開始在街上一看到有人穿毛製品便會拍下,最後發現實在太多,多得拍不完。
記者:譚善彤
「很多人以為那是街市賣的動物剩下的毛,但試想想這可能嗎?」黃繼仁指由於製衣業對動物毛需求太大,現時不論兔毛、浣熊毛甚至狐狸毛全都是養殖場的出品,他續說:「以為真毛很貴?其實成本比人造纖維即假毛還低。」養殖場的動物不會受到善待,居住環境極惡劣也無溫飽,「食的都是垃圾,這樣有何成本可言?」而以浣熊為例,一隻熊的皮毛至少三四件毛毛領或毛帽大衣,而為了簡化工序,毛並不是剃下來,而是活剝的,有些浣熊會因劇痛難當而立即昏過去,有些則看著自己的皮被剝下,慢慢被痛楚折磨至死。
兔毛一樣是熱門的製衣材料,內地幾乎佔了全球兔毛供應的九成,兔子每隔兩三個月便被扯一次毛,養殖場裡的兔子一般只有二至五年壽命,期間不斷受扯毛之苦,從亞洲善待動物組織的網上照片看到是一片血肉模糊。
黃繼仁說,大多數人不懂分辨衣服上的是真動物毛還是假毛,惟有相信標籤,但平價的又不會有標籤,所以他 建議索性不要購買有毛衣飾,「內地假東西太多,我不會信佢個標籤」。
另外,他補充說羽絨的取毛過程也非常殘忍,養殖場也是頻頻的拔鴨鵝的毛,待重新生過後又再拔,令牠們十分痛苦,不過他認為羽絨更難叫人杯葛,因為「表面看不到動物毛,沒那麼明顯。」
他呼籲消費者拒絕動物毛製品,人類可保暖的選擇很多,動物的毛是屬於他們的,是他們惟一一件必須的外衣。
採訪過後,走到街上看看穿上大毛衣的朋友,看到羽絨,突然感到寒氣撲面。生活上的少許改變,或是改變了無數條動物的生命。
歡迎轉載及繼續like以瀏覽本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