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後,動保路,何去何從?》

494
楊雪盈FACEBOOK圖片

貓和魚、狗和骨頭、豬和蕃薯,區議員愛選票。鯊魚天性嗜血,區議員則嗜「票」,只要哪裡有選票的氣味,就有他們的蹤影。

一般愛護動物的市民或義工,對區議員的印象,主要有兩種反應: 1. 區議員關社區動物乜事?(根本可能是隱形議員) 2. 區議員只懂接召漁護署捉流浪/ 社區貓狗,咪攪!

故此,一直以來,動保與區議會的關係是脫勾、偏負面的。動物的地區工作,主要依賴獨立的義工進行,加上資源有限,成效自然事倍功半。而義工面對區議員,絕大部分敬而遠之,心想只要這羣「選票動物」不插手干擾事情,經已是最大的幫忙。

可以推斷的是,區議會工作與動保理念,兩者背道而馳,而議會長久而來被視為絆腳石,拉著運動的後腿。然而,是次區選,政治素人(部份被稱為傘兵)從傳統的建制勢力區域突圍而出,本以為 mission impossible 的任務卻超額完成,教人眼前一亮。而當中,灣仔大坑區的楊雪盈,除政綱倡議動物共存的社區外,選舉横額更以狗狗的圖像(兩隻唐狗、貴婦犬、獵犬)作宣傳教育,喻意建設多元社區,有別於歷屆將動物排斥於參選政綱和宣傳外的做法。動物的議題,竟然成為走進議會其中一塊的踏腳石,而過往動保選擇走議會以外的路,事實上,也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區議會固然是選票遊戲,我認為政治素人的冒起,對動物的意義是:從建制、泛民、本土派的政治光譜隙縫中找到點點缺口,很有機會成為共同爭奪的議題。未來動保的路,市民除監察跟進區議會工作外,更應著力推廣欠爭議的議題(如 TNVR),透過眾籌,紮根具組織性的地區工作,深化動物與社區共融的價值,再將價值轉化為實則的地區選票。

可是,區議員始終是代議制度下的產物,市民和義工將政策決定權賦予身在「議會內」的他們,卻從不過問。當我們在「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嘲笑樹根兄落選、聲嘶力竭斥責「滅狗大師」李進秋的同時,要反思的是,從何時,我們將公民的權力拱手奉上給這些傷害動物的人身上?

相反,「議會外」的市民 / 動物義工,並不是孤軍作戰,也並非走投無路。建制可動員老人院、宗親會、鄉親會和商會等團體投票。反觀,有系統、具組織性的地區動保單位,紮實的動物地區工作,動保還是一直欠奉,想要為牠們在議會內發聲,動物的團體票就絕不能少。

透過選舉,議員成為我們代議士; 別無他選,動物的唯一代議士就只得我們。

動物公民 – Roni

原文連結: www.inmediahk.net/node/103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