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5月7日)便是國際反圈養示威Empty the Tanks舉行的日子,在示威呼籲登出時,一些市民表達了關於反圈養的一些顧慮,在此我嘗試用一些理據去解答。
其中有一個最大的迷思:沒有了海洋公園,小朋友該到哪裡認識這些野生動物?
過去幾代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從海洋公園認識海洋生物。的確在過去幾十年,水族館、海洋公園等設施為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海底世界的窗,讓我們窺探海洋裡的生命。可是,海洋主題公園慢慢發展成旅遊景點,成為一個個牟利的機器,成為滿足人類慾望的地方。為了達到此目的,海洋公園購入愈來愈多新奇的動物,利用動物做愈來愈多的表演,以一個個謊言掩蓋動物正在受苦的真相。不知不覺間,我們每次到海洋公園時,其實快樂都建築在動物的痛苦上。
隨著科學發展,科技進步,現在已經有不同書籍、紀錄片、電影等將海洋真實的一面呈現在大家眼前。另外,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亦已經發展了一些觀豚活動,比起在水缸內觀賞動物,在大自然遇上海豚必定令人留下更深刻印象,市民亦可以觀察到海豚真實的自然行為,和海豚在野外環境面對的威脅。當然觀豚活動如果太氾濫亦會產生問題,大前提要觀豚公司都自願遵守保護海豚的守則,為免偏離主題,這容後再談。
亦有人朋友堅持說,海洋公園的確是讓我愛上海豚,甚至想保護牠們的原因。
但我們必需反思,真的要看到實物才可以令人愛上一件事物嗎?舉一個最好的例子,很多小朋友都喜歡恐龍,但我們根本沒有機會看到牠們真實的一面。一種東西如果本來已經有引人入勝的條件,一張照片,一段文字已可以令人愛上。而我們必需承認,以禁錮動物來認識牠們這個方式錯了,現在是時候改正過來。
最後亦有朋友問,好,不再圈養動物,水池真的empty了,那現在的海豚何去何從?就這樣把海豚丟回大海嗎?
作為動物權益關注團體,我們當然也明白要所有海洋公園內的海豚和動物現在野放回自然是不可行的,尤其對一些已經在圈養環境待了一段長時間的動物。外國已經有團體研究在適合的海灣建設一些圍欄,讓虎鯨和其他海豚退休後回到大海,如果成功適應後再嘗試把牠們放回到族群內,或讓牠們會圍欄內度過餘生,至少可以讓海豚有一個比較自然的生活空間,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情況。而在這之前,我們會一步一步慢慢爭取,由減少表演場次開始,停止人工繁殖,慢慢讓海豚退休,再探討野放的可行性,如野放不可行就嘗試積極改善園內的環境直至所有圈養海豚死亡。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同時涉及海洋公園願意轉型的意願,我們從來不希望海洋公園在一天內關門,相信這對動物來說亦不會是最好的消息。
希望這小小的意見會令一些仍未解開海洋公園情意結的朋友有所得著,我們從前或多或少都糾結其中。把結解開後,希望你踏出第一步,讓海洋公園知道我們已不想讓圈養動物繼續下去。
明天,海洋公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