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伴讀犬助小童改善情緒行為問題 有怕狗學生主動要求接觸狗狗

469

【動物專訊】狗狗是人類最好的伙伴和朋友,有港大研究團隊在2018年底至今3年間,在11間小學推行「伴讀犬」計劃,發現在狗狗陪伴小學生讀書後,小學生不但在同理心、認知能力明顯增加,情緒和行為問題減少,更有一些學生又原本怕狗,變成願意和狗接觸。領導研究團隊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盼動物輔助的人道教育能變得普及,但強調應以狗隻福利為先,「人類不能為了自私去利用狗,不要因為有意義,就利用動物生命。家長也不應為了幫兒童而買狗。」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在2018年於11間小學開展「童狗有話兒」研究項目,今日舉行記者會交代研究成果,唐狗會創辦人Rebecca也帶著伴讀犬「的士黃」來參加。7歲的「的士黃」小時候流浪時被一輛的士撞到,雖然撿回一命,但失去了右前腳,在2015年獲Rebecca領養。性格安靜的「的士黃」,也參與了幾次伴讀犬課程。

「童狗有話兒」計劃以動物輔助人道教育,將「伴讀犬」帶到校園,讓小學生在狗狗陪伴下讀書,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同理心,亦改善了一些學生的過度活躍行為。

在課堂中,學生會在狗狗旁邊,閱讀有關狗狗故事的繪本,同時學習如何與狗相處,包括如何與狗打招呼,先將手給狗狗嗅,讓狗狗習慣他們的氣味,及不要尖叫或捉住狗狗的尾巴和手腳。

研究團隊分析課堂後學生的情況和家長的看法,發現這課程提升了小學生的學習意欲,亦改善了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問題,甚至和父母的關係也有所改善。

研究顯示,認知能力中,參與課程的學生平均值由20.6增至23.4,思考能力有進步,更願意學習新事物,而同理心由12.6增至13.64,顯示他們更願意從其他人角度了解事物。至於過度活躍的行為,則由平均值14.6降至12.8,學生變得更安定和專注。

調查又發現,在疫情期間以網上版推行「童狗有話兒」,學童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憤怒、過度活躍等行為,平均值由8.17減至6.4,明顯有改善,反映這網上課程可以對學童因公共衛生措施而可能出現的負面心理健康影響產生保護作用。

聖方濟愛德小學杜亦枏老師表示,有學生第一堂已選擇了不參加,坐在另一間房看其他學生與狗狗上堂,結果兩三堂後,那學生請求她致電說服其母親讓他參與課堂,「有小朋友由一開始抗拒不鍾意狗,變得想跟狗接觸。」她又表示,有一名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小朋友,原本很不合群及經常在班房滋擾別人,但自從與伴讀犬一同讀書後,變得很合作,願意守課堂秩序。

專門在圖書館教閱讀課的李陞小學江偉雄老師表示,以前有學生完全不看書,但上了伴讀犬課堂後,會主動找有關動物的書看,亦學懂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和解決困難。

「有同學第一堂見到有狗就很抗拒,講明不可以讓他碰到狗。我們讓他坐遠少少,他看到其他同學摸狗也沒問題,狗隻好乖,便不再那麼怕狗。」他形容,很多小朋友平時沒機會接觸狗,在學校讓他們近距離接觸,便不會再對狗太過恐懼。

「童狗有話兒」研究總監黃蔚澄表示,以動物輔助人道教學,可提升學童的社交情緒和同理心,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有更顯注的成效。但他強調,動物輔助介入的從業者應更關注服務動物的福利,「人類不能為了自私去利用狗,不要因為有意義,就利用動物生命去幫助人。」他又表示,家長不應為了提升兒童的社交情緒能力,而倉卒購買或領養動物。

帶「的士黃」到記者會的Rebecca表示,很慶幸狗狗不但在疫情中陪伴讓自己不感到孤單,更能夠幫助小朋友作出改變,在社會上有角色。

Rebecca帶伴讀犬「的士黃」來到記者會現場。
Rebecca帶伴讀犬「的士黃」來到記者會現場。
狗狗「的士黃」大受學生喜愛。
狗狗「的士黃」大受學生喜愛。
「的士黃」陪小學生讀繪本。
「的士黃」陪小學生讀繪本。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強調最重要是狗狗的福利,「人類不能因為有意義,就利用動物生命去幫人。」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強調最重要是狗狗的福利,「人類不能因為有意義,就利用動物生命去幫人。」
記者會上,研究員讀出家長的回覆,說伴讀犬課程讓學生情緒更穩定,更提出人狗可以和平共處。
記者會上,研究員讀出家長的回覆,說伴讀犬課程讓學生情緒更穩定,更提出人狗可以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