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專訊】城市發展及變遷,每當興建新樓宇之時,昔日即使百年歷史的村落,也會因而被拆遷。人和動物將失去家園,人或許可以獲安置上公屋,但一直在村內生活的動物,命運會如何?
瀏覽Youtube Channel影片:
https://youtu.be/Jb4KPALi26Y
訪問精華:
1. 未遷拆已有狗狗被棄街頭
2. 狗主絕不放棄狗狗家人
3. 忠犬風雨不改門口等主人回家
4. 倡政府設動物友善安置居所
受洪水橋/廈村發展規劃影響,有近百年歷史的非原居民村亦園村土地業權於今年8月31日已轉歸政府所有,未來用作興建「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在洪水橋/厦村第二期發展範圍內,共有1,693個住戶及364個業務經營者將受影響。但亦園村村民Ken認為政府估計保守,他們則估計受影響的住戶達2000戶,如平均四戶有一隻養狗,至少有800至1000隻狗會受影響。
未遷拆已有狗狗被棄街頭
亦園村村公所村委、77歲蔡志本,在亦園村居住逾50年,他本身養有三隻狗,分別為烏嘴、大黃、細黃。他坦言:「這兒未有辦法的,尤其是貓貓狗狗,即使現在未遷拆,已經有些人上了公屋,遺留下狗狗沒有帶走。」他說這些狗狗唯有靠其他愛動物的好心村民餵養,而可憐的狗狗或許仍奢望主人仍會回來,經常獨守舊日的屋所面前,靜靜地守候著。
蔡志本說,除了狗被遺棄外,村內亦有許多貓兒同樣變成流浪貓,在廢墟中生活,有些好心人唯有爬入一些破舊廢墟餵他們。蔡志本曾見過至少有10多隻可憐被棄的貓兒。
清拆日期會如何?亦園村的一班村民坦言不太清楚,只知道政府已收回了該處土地。他們亦非原居民,所以已知道結果,是無法不遷走。但在村莊飼養的狗狗一向以唐狗為主,狗狗的身型較大,即使居民獲上公屋可為狗狗申請做伴侶犬,也未必符合房署可上樓的要求(狗狗需為20公斤或以下及申請者需證明有精神需要。)。蔡志本和一些有飼養動物的村民,均希望政府可以體恤他們的情況,與他們商討讓他們帶同飼養了多年的狗狗上樓。
疫情變人狗心靈伴侶
Teresa是愛狗之人,她多年前在網上看到有兩隻狗狗尋找領養,於領養了小B及其哥哥,無奈兩隻狗狗年幼時因腸病毒入院,小B的哥哥年幼時已因不幸病逝,只餘下小B。Teresa說,小B或因年幼時經常看醫生,變得很依賴她,亦有社交恐懼,是一隻細膽狗狗,害怕接觸陌生人類及驚車聲。
一起生活就是幸福,平凡往往是最幸福的事。Teresa說與小B的生活,沒有一些特別難忘的事,但多年來就是人狗如同家人般一直相依相伴,特別是疫情期間,經常互相陪伴,Teresa每一個星期也會與小B行一次山及玩水等。
面對亦園村遷拆,Teresa坦言不會放棄小B,小B等於她的家人,而且一隻狗只得一個主人,無論別人多愛錫他,小B都只會跟她一個主人,坦言不會放棄自己的屋企人,怎樣也會帶他一起走。她說若她和小B無被政府公屋安置,她會嘗試在附近無受收地影響的一帶尋找村屋,希望繼續與小B一同生活。
無論變遷,Teresa選擇人狗共同進退,但她坦言許多居民或會因為安排上公屋,生活朝不保夕,在抉擇下可能會選擇放棄動物。她坦言現時什麼也不清楚,亦沒有政府相關部門與他們解釋情況,居民已很擔心,有養動物的人更加仿徨。
忠犬風雨不改門口等主人回家
狗對於一些人來說,或許只是工具性質,但對於Kammy來說,狗狗是她的家人,甚至是較人類更好的伴侶。她住在亦園村15年,她與丈夫阿Ken領養了狗狗知恩、Joey仔,13歲的知恩不幸在數個月前病逝,現時餘下11歲的Joey仔。
Kammy原於公屋居住,甚少接觸狗狗,直至結婚後在亦園村居住,與丈夫養了兩隻狗狗知恩及Joey,才令她認識到狗狗觸動人心的舉動及成為她情感上的支持。她憶述在2015年曾遇上意外,需住院一個月,在她住院期間,兩隻狗狗都很不開心及頭幾日都不肯吃東西,即使丈夫餵他們,狗狗都拒絕進食。於是Kammy藉著生日即向醫院請假回家,身型龐大的知恩見到女主人回來,非常懂性,小心翼翼地行近主人附近,再從Kammy當時用的坐行架捐進去,慢慢靠近主人,避免撞到Kammy,令她非常感動。雖然Kammy沒有告訴狗狗她發生意外,但狗狗卻很懂事,成為她心靈上的支持。
而Joey仔是由她由細湊大,由當時只得1、2個月大、剛剛戒奶,由狗義工送到她手上,一直養到現已11歲大。Joey仔亦是一隻很忠心的狗狗,每日均風雨不改等主人回家。她說:「Joey仔是一個男仔性格,他會很保護家人,如我先生未返,他會天熱又好,天冷又好,都會守著門口,即使只得幾度,他仍會守著門口。他真的很窩心。我跟他說,你主人今晚好夜返啊,需要工作,可能兩、三點才回來,他就一直坐在門前守候,望著這兒的門口。我覺得這種情意,比人類更加真摯真誠。」
她坦言目前未知政府收地時間表,亦不清楚安置安排,她坦言擔心joey仔無法上公屋,即使面對前路茫茫,她強調無論生活多艱難也不會放棄joey仔。
無論大人多艱難,也不會放棄他。「我們和他有好親密的關係,不是狗同主人,不是當他是一隻狗,而是一個心靈伴侶。」
「他是我的家人,他在這兒長大,我們無論每一餐都好,都是我餵他吃,將來這兒將變成廢墟,難道會忍心掉底他嗎?我們無論怎樣也都不會離開他。」Kammy承諾會一直養Joey仔終老的一日。
領養 寄養 不棄養
由出生到現在一直於亦園村生活及成長的阿Ken,知道政府收地發展,他擔心當人都不被安置情況下,各家各戶所飼養的動物何去何從,因此一直在做宣傳教育工作,希望居民不要棄養貓狗。他形容,「有些人覺得他們是門口狗,有些當他們是入屋的寵物,有不同的飼養方法,我們與動物的疊加效應,是一點一點累積去建立互相之間的關係。」
他又表示,藝術家在村中繪畫的壁畫,訴說了人和動物的故事:「有時是曾經救過一些主人的命,或者陪伴他們渡過死蔭幽谷。好多毛孩與主人關鍵的故事,可能是藝術家在資料搜集中聽到,然後呈現出嚟。」
他說:「我們希望村民知道領養、寄養、不棄養,因為狗狗都是家人,同時在政府配套上,能否提供一些寵物友善安置屋邨,可以帶狗狗上樓,我們希望可以用不同渠道,希望與政府、地政爭取可能是首個的寵物友善居所。」他又呼籲有資源的人士,幫忙領養或寄養亦園村的狗狗,以免他們被人道毀滅。」